August 1, 2013

我的家在陋巷

在香港在新加坡,做兒童教育,常常提到現在的小孩都只是平板智能時代,跳飛機、橡筋繩、擲石頭....... 這些似乎已"失傳"。

在這裏,統營這個小城市,到處還能看到小孩跑來跑去,從樓上屋裏叫喊樓下路過的朋友。在這裏,某一方面總覺得思想很保守、落後、不求創新;另一方面,這些小巷子之間的人情關係又令人暖在心裏。

過去幾星期,我們走到附近的聚腳地,與孩子玩樂踢毽子(제기차기)。第一天,我跟著大伙兒走出去,心裏想:到底有沒有細路來參加的?沒有宣傳,那裏有人來。
同事在附近走了一圈,在一個古蹟空地정당샘(日月井)遇到三個小女孩,她們細心的織弄著針織圖。

"안녕, 무해요?" (Hi, what are you doing?) 就這樣,我們的關係便開始了。輕鬆的聊聊,教她們做針織,讓她們素描蔬菜,然後我們就約定下次再來,一起踢毽子。
我心裏又想:下次?她們會來嗎?

結果,她們又再出現,繼而又引來了一些新朋友,就這樣,素描、玩玩遊戲、練習踢毽子,比賽一份鐘內累積誰最多,能成為제기차기왕중왕 (王中王)。其中,當然有些來有些走,有些走了又來。

回想在新加坡推行兒童活動,總要考慮收生人數、經費成本、場地、教育成效等等。這次的經驗,讓我覺得羞愧。玩樂,本來就是兒童應有的天性,為什麼今天在大城市生活的孩子,連最基本的玩樂動機都要推動?為什麼家長總要測量活動成效?為什麼沒有遊玩聚腳的地方?

地方環境影響人文素質,對於下一代,我不認為單一灌輸懷愐保育的口號,我們應該把有價值的人文文化,透過行動,身傳下去,讓孩子能承載傳統文化的核心,走向當代。



這首新加坡童謠,此刻,我體會到了





  幾個小女孩花了點零用錢,每人買了一張針織圖,相約一起織呀織。




以前,井水引流到渠中,人們利用兩旁的石頭流衣服。 下面是月井,上面是日井。

 




 第二次,她帶來了製成品給我們看看。也帶來了一些新朋友
 



孩子們陽光燦爛的笑容
 
 




 
 

\



No comments: